根据流浪军机制,只有战胜敌方部队才能掠夺其伤兵转化为预备兵,平局或战败均无法获得资源。因此队伍配置需追求爆发力与穿透性,如马超魏延的砍王队、关羽荀彧的蜀骑队等高输出组合,能在短时间内击溃对手主力。目标选择上应优先攻击资源产量高的分城或主城,其中分城掠夺效率可达主城的1.5倍。压秒协同攻击尤为重要,通过精确计算行军时间实现多队集火,既能提升胜率又可避免敌方残兵撤退导致预备兵流失。
预备兵的存储依托于要塞系统的深度运营。初始1级要塞无法存储任何预备兵,需消耗虎符升级至2级每级提升2000存储上限。建议在主力部队返程前升级要塞,例如携带5000预备兵回城时,需提前将要塞升至3级(4000上限),剩余1000预备兵可通过临时建造副要塞分流。内政政策中的预备役所至关重要,满级建筑可提升50%存储量,配合郝昭、蔡文姬等文臣的征兵加速效果,能实现日均2万预备兵的周转量。流浪军主城仅能存储9000金币,资源需通过频繁作战维持,因此预备兵仓库的合理扩建等同于战略纵深。
战术层面,预备兵的应用呈现多层次策略。在防守端,利用主城减伤机制,可部署肉步队驻守消耗敌军,战败后快速用预备兵补员形成持续防线。进攻时采取车轮战术,例如法刀队破防后,立即用预备兵补满砍王队发动二次冲击,形成进攻波次。遭遇围剿时,通过斯巴达部队翻地卡免拖延时间,同时用预备兵维持主力满编,待敌方攻势间隙发动反扑。聚义协同方面,流浪军可共享视野并借地出征,集中多个聚义的预备兵对关键城池发动饱和攻击,往往能突破正规军的耐久防线。
这套资源循环体系要求指挥官具备精准的节奏把控能力。高效运作的流浪军平均每日需进行8-12次有效战斗,每次胜利掠夺约1500预备兵,配合政策加成的40%转化效率,可支撑3支主力队伍的持续作战。当资源储备突破80万时,建议将部分预备兵转化为拆迁队,针对敌方高级要塞实施破坏,此举不仅能瘫痪对手的补给节点,更能通过拆毁分城获取额外2万预备兵的战略储备。这种攻守兼备的资源运作模式,正是流浪军以少数精锐抗衡正规军团的核心竞争力。